金屬在蝕刻機中的腐蝕過程,首先是在金屬零件表面發生晶粒的溶解作用,其次在晶界上也發生溶解作用,一般來講,晶界是以不同于晶粒的溶解速度發生溶解作用的。
在大多數金屬和合金的多晶體結構中,各個晶體幾乎都能采取原子晶格的任何取向。而晶粒的不同取向、晶粒密度的大小及雜質都會和周圍的母體金屬形成微觀或超微觀原電池。所以,對于金屬在蝕刻液中來講,一方面這些原電池的存在,使金屬表面存在著電位差,電位正的地方得到暫時的保護,電位負的地方在腐蝕機中被優先蝕刻。另一方面在零件表面具有變化著的原子間距,而且原子間距較寬的地方溶解速度迅速,一直到顯示出不平整的表面為止。然后,溶解作用將以幾乎是恒定的速度切削緊密堆積的原子層,表面的幾何形狀也隨著晶粒的溶解而繼續不斷地變化。晶界上的蝕刻也將進一步影響零件表面。在晶界上晶格的畸變和富集的雜質,常常導致更加快速的蝕刻作用,從而可能會使整個晶粒受到凹坑狀的蝕刻。晶粒尺寸越小,蝕刻后表面粗糙度越低,這也可以從實際生產中得到證實。在生產中往往都是材料越均勻致密其表面越平滑。
工件在蝕刻機腐蝕過程中,如何得到表面平滑的效果呢?通過華洲研究發現,如果是要進行紋理蝕刻,就得使這種微觀局部蝕刻現象加強。比如控制合適的酸度或堿度,并添加一些旨在改變蝕刻行為的第二物質,使被蝕刻的表面呈現出所需要的粗糙化表面效果。如果是在腐蝕機中進行化學鏤空,同樣要創造條件,增強蝕刻液的蝕刻能力,使蝕刻更趨于均勻化,以得到表面平滑光潔的效果。